您当前所在位置:知道网络 > 新闻 > 时事新闻

我们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音乐是药,治愈一切

某种程度上说,《绿皮书》确实是一部集政治正确之大成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毫无悬念。
一个粗俗的意大利移民,对黑人百般厌恶,但意外得到了一份为黑人钢琴家开车的工作。在近两个月的巡演途中,两人一起历经磨难,见证着美国从北到南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最终成为了挚友。这故事简直是经典的美式主流剧情片的叙事模板和写作教程,一辆车、两个人,“在路上”的标准美式题材,一路升级打怪,从对峙、试探直至最终和解,抵达小格局的大团圆。它的每一步都避开险峰,按照最“套路”的方式本分地呈现故事,但依靠扎实的剧本、两位男主角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暗流涌动的表演,让旧瓶老酒又显崭新生机。《绿皮书》并不是一部音乐歌舞题材,但因为男主角之一的设置为黑人钢琴家,众多的演奏段落被导演聪明地化用,成为了电影外部的配乐。而更重要的是,乐曲风格的变换、两个男人对于音乐的讨论,非常巧妙地切近、融入了主题。
钢琴家Don Shirley只是有一副黑色的皮囊,但却只演奏那些优雅的、复杂的“白人乐曲”,故意避开所有那些世俗眼光中确认下来的“黑人文化符号”,从音乐到穿着再到食物。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在有关种族问题的探讨之外,又生发出了一层身份认同和身份危机的讨论。从某个角度去看,种族题材是皮,身份认同的探讨却是瓤,或者,换句话说,身份认同是另一种内化的、更加深层的种族疑惑。
这种疑惑也体现在了司机身上。白人司机也是移民,来自于意大利,与黑人成为了一种怪异的镜像:他爱吃“黑人的食物”,对电台中所有黑人歌手和流派如数家珍。音乐家是被家人和环境塑造成一个内在的白人的,而司机却是随性的,自我的,并不在乎自己的音乐品味和食物品味象征着什么,外界眼光于他而言不值一提。至此,又一层内涵被巧妙地提点出来:有关文化规训和内心自由。
两个人一路上的试探和对峙,意外地成为了对彼此的“矫正”——音乐家让司机明白什么叫做体面和自尊,司机也让音乐家变得放松和不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有人从粗俗变得文明,而有人从文明的桎梏中解脱重获自由。矫正是意外降临的,润物无声,解放彼此。
出演音乐家Don Shirley的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非裔美国演员马赫沙拉·阿里,这是他继《月光男孩》之后第二次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今年他还出演了备受瞩目的《真探》第三季。在这部气质忧郁邪魅的经典美剧中,他出演一个被罪案彻底扰乱生活的警探,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折磨下疲惫不堪,形象和表演方式与《绿皮书》截然不同。而在《绿皮书》里,他把黑人在面临窘境时既想维系尊严又无法摆脱羞辱的尴尬与微妙心情拿捏得精准无比。
仔细检视,《绿皮书》讲述的核心无非就是尊严。一个暧昧年代,对黑人仍有诸多限制,那本绿皮书上标明了哪些酒店允许黑人下榻哪些是禁地,而体面的白人却又以能请到这位黑人钢琴家来证明自己的品味,成为一种诡异的分裂。原本可以在北方享受声名的音乐家执意穿行南方,为的无非就是尊严,他屡败屡战,被羞辱也不恼怒,为的也是尊严。
见多识广的观众早已经厌倦了政治正确的好莱坞样板戏,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却仍能打动人心,无非就是因为它的情感曲线无比真实,表达方式收束内敛。司机最初为了钱和生计,最终却和黑人音乐家彼此相拥,根本原因不过是同理心,贴身观察,感同身受,他开始明白,对平等的追求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无论肤色与国籍。它像所有成功的主流故事一样,把别人总想宣讲和呐喊的理念藏匿进了小小细节里。在这个故事里,音乐是药,治愈一切。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青岛知道网络-专注企业网站建设与网络推广-全网整合营销

推荐阅读